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员乌兰杰专注蒙古族音乐研究六十载—— 为草原音乐史画个坐标系
乌兰杰把厚厚的一摞手稿递给记者,讲述自己和蒙古族音乐的不解之缘,眼中流露出自豪和喜悦,如同喝了一碗奶茶、听了一曲长调……
1959年,乌兰杰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习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史后,我在想:蒙古族音乐也很丰富,怎能没有自己的音乐史?”他萌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写一部蒙古族的音乐史”。
蒙古族有句谚语:假如有三个蒙古族人骑马同行,他们当中必有两个是歌手,若问他们的歌有多少,草原上的路有多长,他们的歌就有多长。蒙古族民歌浩如烟海,但相关文献资料很少。怎么办?自己整理。
翻阅《蒙古族音乐史》,其资料来源的广度令人惊叹——除了援引古今中外的各类文献,阴山岩画、鄂尔多斯青铜器、元代古墓壁画,考古发现的乐器、舞蹈、服饰等资料,统统都能见到。所下功夫之深,可见一斑。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乌兰杰感到,要获得一手的鲜活资料,不能只待在书斋,他决定回到草原实地采风。
完成资料分类整理后,他开始进行专题研究、断代研究……蒙古族音乐史写作的准备工作基本结束时,距离萌生想法的1959年,已经过去了30余年。
乌兰杰很关心古老民歌的当代发展:“文艺工作者要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杭盖乐队创作的歌曲,既有传统音乐的根基,又融入了很多流行元素,让古老的蒙古族民歌在当下收获更多的听众。”
乌兰杰诗意的表达、洒脱的气质,像长调一般,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艺术,深深滋养了这位老人。
他走过千山万水,一生与蒙古族民歌相伴,把研究写在大地上,让草原音乐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乌兰杰相信歌海无涯,学无止境,预备再写5部理论专著、10本书。讲到这些的时候,老人家的腰挺得直直的。
是什么力量让乌兰杰毕生专注于一件事?想必是“热爱”和“责任”。热爱,是投入事业、乐于为之付出的第一步;责任,是遭遇困境、勇于直面挑战的原动力。热爱与责任相伴,便能矢志不渝。
我们每个人不妨也像乌兰杰一样,把“小我”的热爱与“大我”的责任相结合,有梦想、敢奋斗,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便能书写不凡的生命乐章。(来源:人民日报 郑海鸥)
- 2021-12-22
- 2021-06-26
- 2020-01-30
- 2020-02-25
- 2020-03-22
- 2020-01-02
- 2021-07-28
- 2020-04-07
- 2019-12-29
-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