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车辆查询

史话:《封神演义》中的法律观念之战

蒋海松

 

IMG_257

图为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海报。

 

电影的改编更是紧扣了今天的时代主题,旗帜鲜明地宣示和平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表达了忧时忧世的苦心,这是其可赞赏之处

 

《封神演义》与《西游记》并称神魔小说的高峰,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其影响经久不衰。今年农历大年初一便有《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哪吒之魔童闹海》两部相关电影上映,封神演义成为春节期间最火爆的IP。

《封神演义》既是一部神魔小说,又带有历史演义的特征。其将武王伐纣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神话化,本身描写的就是江山易主、殷商鼎革的重大政治事件。这也是重大的法律事件,其间也涉及重要的法律观念。

影片《封神2》中有这样的说法:真正的战争,不只是身体的交锋,更是思想的碰撞。片中也不乏法律观念、法律思想的撞击。套用现代法律术语,《封神2》中也有着类似自然法与实证法、天道与人法、“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等法律观念的碰撞与交战。

合法性之争

 

封神故事的核心情节是,纣王无道,导致了天怒人怨,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辅佐武王伐纣,以救苍生。但问题在于,按照书中设定,西周是殷商的诸侯国,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这颠覆了三纲五常的礼法秩序,因此其合法性存在极大的争论。不管是电影还是原著,两军交战之前首先都会爆发激烈论战。闻太师等殷商大军指责西岐军队叛乱,是乱法,姜子牙等西岐一方则自称自己是以仁易暴,吊民伐罪,是“以有道罚无道”。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闻太师征伐西岐时指责道:“你不遵君命,自立武王;欺君之罪,孰大于是?大逆之罪,孰加于是?”姜子牙则辩称:“只是人君先自灭纲纪,不足为万姓之主,因此皆背叛不臣,此其过岂尽在臣也?”至周军一路打到朝歌,姜子牙在民众面前昭告纣王十罪,总结性说明了伐纣的合法性:“今某奉天讨罪,大会诸侯,伐此独夫,解万民之倒悬,救群生之性命。况我周武王,仁德素着。”

这场论战在真实的历史上也久久激荡。近代的热门词汇“革命”一词就来自武王伐纣在内的“汤武革命”。《周易》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但这场革命的合法性在历史上也极有争论。齐宣王曾问:“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齐宣王则批判道:“臣弑其君可乎?”孟子的回答则是古代革命观的系统表达:“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一千多年后,明代皇帝朱元璋读到孟子这些言论仍然大为惊惧,他下令删除这些言论,下令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

但就是明代诞生的《封神演义》则大胆把太祖皇帝想删除销毁的这些仁政理论以神魔小说的方式明确肯定并大加传播。这是《封神演义》最了不起的贡献。《封神演义》旗帜鲜明为顺天应人的革命大唱赞歌,彰显了仁政必兴、暴政必亡的历史认识,系统论证了武王伐纣的合法性。从法哲学的角度而言,这是所谓政治合法性的大问题。

德政内核

 

殷商一派的理由近乎维护现存秩序的实证法、人定法,认为恶法亦法。按照当时的礼法,西岐反叛便是十恶大罪,是大逆之罪,是对法统的破坏。而西周一派的理由则接近自然法,认为实证法之上更有天道、天法。纣王无道,违背了天法,因此武王伐纣是代天征伐,完全合理合法。在电影《封神2》中,殷商的残暴统治引发了天谴异象,洪水、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肆虐。这也表明,在电影的世界观中存在着这种类似自然法的神秘的“天法”,它是一种高于人类的宇宙规则。

《封神演义》强调天命和定数,历史和人物命运都是按天数排定的,书中处处宣讲“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天命成为深不可测、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这种天命观就其积极意义而言,可以视为一种历史规律,也是一种民意走向。这也是武王伐纣合法性的一种深刻论证。西周以下克上,违背忠君的纲常伦理,其合法性屡屡遭受质疑。但是天命观的提出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忠君本身是一种规则,但这个规则之上还有更高的规则,即天命、天法。所谓“兴周灭纣”就是天命,自然也就是正义,这为武王伐纣获得了不证自明的更高级的合法性。

这种天命或者自然法很神秘,但内核其实是德政,是符合道德精神的仁政,是良法善治。天命需要有德者居之。影片《封神2》中,姜子牙下山携带封神榜就是要辅佐圣主破除天谴。封神榜是天法的一种象征,只有符合德性的人才能打开它。西周的天命观以“天”为主宰,“天”又是和“德与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封神演义》原著中,姜子牙也常讲“天命无常,惟眷有德。”君之得位,在其有德。如果无德者如纣王居之,则天下黎民必遭其殃,天命也不会眷顾。因此,西周要顺天应人,要行德政,才能使民归之,进而禀受天命。“天意如此”“天命难违”,这里的“天命”成了一种政治责任。

为何而战

 

与此相关的是另一场论战。殷商一派是典型的恶法亦法论,反对方则认为恶法非法。影片《封神2》中,邓婵玉面对纣王下达的对西岐屠城的命令非常抵触,但闻太师一再威胁,因为这是纣王的命令只能执行。闻太师有一金句表达:“忠臣不需要理由,反贼才需要借口。”拒绝一切反思,只考虑执行,做无条件服从大王命令的傀儡,这是典型的恶法亦法。

片中最大的看点则是邓婵玉对此的反思与转变。《封神1》的主线是姬发从纣王的傀儡中觉醒,而《封神2》暗藏的主线则是邓婵玉从纣王的战争机器中觉醒。

邓婵玉刚出场时,英姿飒爽,可谓又飒又酷,但神情冷漠,冷气逼人。她世代从军,父亲战死沙场,她似乎也没有其他家人,唯一知道的就是服从命令,要不断征战,要踏平西岐。她是纣王战车上最锋利的刀剑,但纯粹是战争机器。但在征讨西岐的途中,她听到“有女怀春,河水其泱”这么淳朴唯美民间歌谣,看到西岐百姓“适此乐土,我居我处”的快乐生活。她内心的人性温暖也开始复苏。

电影《封神2》里,姬发与邓婵玉论辩时说的那句话堪称诛心之论:“你是为了死人而战,而我是为了活人而战。”“为死人而战”,是执行毫无人性、践踏生命的恶法。“为了活人而战”,则是为了和平与生命而战。

电影中不断渲染这种战争理由的区别,电影《封神2》还专门发布过“为何而战”版预告。纣王对士兵说,“你们为我而战,为大商而战”。而姬发在西岐的战争理由则是“我们为家园而战”,为了天下苍生而战。邓婵玉虽然也曾经是战争傀儡,但内心仍存仁慈,她选择“枪口抬高一厘米的自由”。她也牢记父亲邓九公的诫命,虽征战天下,却绝不伤害平民。因此,她坚决不肯接受纣王和闻太师的屠城命令。如此灭绝人性的恶法不再值得遵守。加上与姬发相爱相杀中迸发出来的感情,邓婵玉最终完成了自我觉醒。她反叛殷商,为了拯救万民,选择了自我牺牲,令人动容。“有女铮铮,热血难凉”,成为全剧最大的泪点。她的觉醒很大意义上就是从“恶法亦法论”到“恶法非法论”的转变,这也是她内心仁爱之心、人性的复苏。

事实上,不管是中国的天道观,还是西方的古典自然法,其核心内容之一便是邓婵玉、姬发式的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珍视生命。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主张“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作为兵学圣典,《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反而是和平至上,尽量避免战争。西方自然法核心内涵之一也是珍视生命。托马斯·霍布斯将人的天赋权利归结为保全生命的自由,得出的第一条自然法就是保全生命的自由,“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

电影《封神2》里有一句点睛之语:“啥天下大事啊,老百姓快乐就是天下大事。”今天的世界正日益陷入动荡纷争,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和平与人道面临极大的挑战。电影的改编更是紧扣了今天的时代主题,旗帜鲜明地宣示和平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表达了忧时忧世的苦心,这是其可赞赏之处。

影片《封神2》和《封神演义》原著讲的都是光怪陆离的神怪故事,但其内核仍然是人性关怀。我们同样可以说,所有片里片外这些战争的纷争、法律观念的纷争,究其核心仍然是人,是人性,是人道。《封神2》片尾曲《乐土》化自《诗经》,古韵悠扬,让人回味无穷。“适此乐土,我居我处。于此而生,于此而长。长乐我乡,长乐我乡。”但真正能守护这方乐土的,不是传说中的封神榜,而是人间的良法善治。(作者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1日
浏览量:10280
首页    “警魂”诗书画院    凝香雅韵    史话:《封神演义》中的法律观念之战

热门新闻